作为全国2025 年 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,7 月 11 日至 16 日,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“筑” 梦 “黔” 行志愿服务队深入毕节市金沙县柳塘镇,开展系列推普活动。从校园课堂到乡村地头,再到基层派出所,志愿者以专业与热忱,让通用语的种子在多元场景中扎根生长,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层沟通动能。
课堂“趣” 推普:以语言活力筑牢成长基石
校园里,“普通话小达人” 徽章成为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。二年级学生曾思博获得徽章后,特意将其佩戴在胸前,课间还主动用刚练习的普通话与同学交流。志愿者结合当地实际,把《白石塔》等绕口令与方言发音做对比,通过趣味互动搭建学习阶梯,让标准发音成为孩子们触摸更广阔世界的“语言基石”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,本质上是为乡村儿童筑牢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语言基础,让每一个稚嫩的发音都承载着走向更远未来的可能。

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普通话起源

孩子们高举手牌倡导学好普通话
乡野“亲” 推普:以沟通温度联结城乡情脉
志愿者带着调研问卷走进淹坝村、前胜村的田埂与院落,累计回收有效问卷80 余份,走访 20 余户家庭。在与村民的深度交流中,推普工作的民生价值愈发清晰:当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成为常态,普通话已成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。志愿者耐心纠正老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发音,从赶集时的询价用语到与子女通话的家常话,逐字逐句示范;村民那句 “学好普通话,能跟在外的娃多聊几句心里话” 的朴实表达,印证了推普不仅是在搭建城乡信息互通的桥梁,更是在为乡村注入与时代同频的情感联结。

“筑”梦“黔”行志愿服务队走进前胜村




志愿者们与村民交流普通话使用情况
窗口“实” 推普:以标准语言提升服务效能
在柳塘镇派出所,志愿者与民警围绕工作场景交流普通话使用现状。王警官提及的外省司机遗失行李后,因双方语言不通导致处置进程受阻的案例,凸显了基层服务中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。针对民警日常多使用方言、普通话发音准确性有待提升的实际,志愿者现场示范接待用语的标准发音,为民警在实践中掌握更精准的沟通方式提供参考。这一过程,实则是为基层服务赋予更高效的“语言接口”,让规范表达成为提升治理温度与效能的隐形抓手。

志愿者走进柳塘镇派出所

志愿者和民警在办公场所宣传普通话
从课堂的趣味启蒙到乡野的温情互动,再到基层窗口的务实提升,此次推普活动以语言为纽带,在不同群体中播撒沟通的种子。服务队表示,将持续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优化推广策略,让普通话真正成为拉近心灵距离、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“金钥匙”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语言支撑。
图文|外国语学院
一审|李菁菁
二审|张维域
三审|严兴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