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“愚公”黄大发的“公私观”
作者:佚名 发布会员:张静 版权:转载 发表日期:2017-6-1 阅读:42次
莽莽黔北深山,“愚公”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,钢钎凿、风钻敲,在峭壁悬崖间凿出一条10公里的“天渠”,给干渴贫穷村庄带来“甘霖”。公家水泥车厢里洒落一丁点,他都要清扫入库,对老伴扫了半碗水泥贴补自家灶台却大发雷霆;为了自筹1.3万元修渠资金,他率先拿出了100元。黄大发对家人的“抠门”和“大度”以及对公家财产的“锱铢必较”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,形成了“愚公”黄大发的生动“注释”之一。
古人说,“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”。公私是一把重要的尺子,中国历史文化历来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。黄大发,修路过手的钱有二十来万,一分都没有差错;住,3块钱一晚的旅社;吃,就将就一碗饭,为了防止水泥被偷,硬生生“抱着”这些“宝贝”忍受蚊虫叮咬;卖猪的100多元钱,原本给女儿看病买药,他却偷偷买了炸药送上山。这就是“抠门”又“大度”的老党员的“公私观”,他始终坚持一心为公、事事出于公心,在绝壁凿“天渠”中,锻造出了为公为民的坚韧品格,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克己奉公的典范。
私义行则乱,公义行则治,故公私有分。事实上,能不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,平衡好公与私的天平,时刻都在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、道德品行,考量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、责任担当。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制度规矩,讲关系不讲原则、讲人情不讲公平、讲私利不讲党性,认为揩点公家的“油”用不着大惊小怪,占点公家的“便宜”没必要小题大做,甚至不择手段化公为私,导致明规则不彰,潜规则盛行,最终损了形象、伤了民心,歪风邪气更腐蚀了党员干部初心,侵害党的肌体健康。
公款姓公,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;公权为民,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。许多先贤先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,徐海东参加会议,喝了公家的茶,总要放一角钱在茶杯底下;焦裕禄得知儿子逃票“看白戏”后非常生气,当即带着儿子去戏院补票;地市委书记的代表杨善洲无偿将价值三亿多的林场捐给国家,而自己偶尔用公车回家办事,还要打表付钱。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正确公私观不仅体现了高尚品质,更用一颗公心书写了辉煌人生。
“政在去私,私不去则公道亡”。作为党的干部,在公与私的问题上,黄大发“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,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”,“丁是丁、卯是卯”,从来没有半点含糊,更没有丝毫混淆。党员干部要学习黄大发那样,“锱铢必较”,坚持以公为标尺,正心、正言、正行,多一些较真态度,少一些私心、私念、私欲。要一心为公,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,恪守本心,时刻心存敬畏,言有所戒,行有所止,不为私欲所动,不为私情所困,不为私利所惑,自觉抵制各种风险和腐蚀,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。